前言

這本書的靈感來自一種名為「認真對待孩子」(Taking Children Seriously)的教養哲學,這是一場由 Sarah Fitz-Claridge 和 David Deutsch 共同創立的非強迫式教養運動,曾於1990年代在英國頗具影響力。當時,Fitz-Claridge 正在探索一個激進的理念:養育孩子完全不需任何強迫手段。她熟悉了各種關於兒童與教養的思想體系,但發現沒有一個能完全符合她的理念。最終,她在自己所居住的牛津城裡遇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合作夥伴——物理學家 David Deutsch。Deutsch 是世界知名的思想家,部分原因是他奠定了量子計算的理論基礎。除了物理學之外,Deutsch 對哲學,尤其是 Karl Popper 的哲學特別感興趣。在隨後的歲月中,Deutsch 在 Popper 的知識論、個人認同、道德與美學等領域上有所拓展,這些內容可見於他所著的兩本書:《實相的本質》(The Fabric of Reality)與《無限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Deutsch 對人格的看法與 Fitz-Claridge 對童年自由的直覺相符,於是兩人共同推動了一場徹底非強迫的教養運動。Fitz-Claridge 積極參與各種會議,與教養與教育團體交流,並創辦了一本名為《認真對待孩子》的紙本期刊,在高峰時期擁有數千名付費訂閱者。該運動在2000年代逐漸式微,但期刊內容仍保留在線上,以一個功能不太完整的網路論壇形式存在——我在2018年,剛好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前,偶然發現了它。六年過去了,我與妻子已將這套哲學應用於我們的五個孩子身上。我們認為自己極為幸運能接觸到這些理念,而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將這些想法分享給更多人。

什麼是認真對待孩子?

要說明「認真對待孩子」(Taking Children Seriously,簡稱 TCS)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說明它不是什麼。TCS 避免了幾乎所有其他教養理論都會提出的兩個問題:

孩子有哪些必要的限制、規範或界線?父母應該在哪裡劃定允許與禁止的界線?
父母要如何執行這些界線、限制與期望?他們應該使用嚴厲的言語、正向強化、罰站、沒收物品、賄賂,或呼吸調節技巧嗎?

TCS 完全迴避這些問題。它對「什麼是最佳規則」或「該如何執行規則」都不感興趣,因為它根本不關心規則。當大多數人聽到這一點時,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認為 TCS 不過是一種披著漂亮外衣的完全放任主義——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歷史悠久的教養風格,亦即「忽視」。請放心,TCS 並不是忽視孩子。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TCS 的重點不是規則,而是促進理解。教養是一個過程,旨在支持孩子,直到他們對世界有足夠的理解,能夠自立生活。那麼,促進理解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就是提供一個既自由又安全的環境,使孩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探索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而規則會限制自由,進而限制理解,因此會妨礙整個教養的目標。

這本書的靈感也來自 James Dale Davidson 和 William Rees-Mogg 所著的《主權個體》(The Sovereign Individual)中的主題。但與該書中所描繪、需要整個社會創新才能實現的自我主權不同,TCS 所倡導的孩子主權,任何人、在任何家庭、無論財務狀況如何,都可以實踐。成為一個「主權兒童」所需的,僅僅是一位有好奇心的父母。

第一章從「飲食自由」開始,第二與第三章則分別討論睡眠與螢幕使用。第四章深入探討實施規則本身所帶來的問題。第五章提出「問題解決」作為規則的正式替代方案。第六章回應了各種常見反對意見。第七章則將這套哲學進一步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第八章探討如何「認真對待手足關係」。第九章提供了從以規則為基礎的教養模式,轉向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具體建議。第十章介紹貫穿全書的知識哲學——亦即認識論。喜歡從理論根基開始閱讀的讀者,可考慮先從這一章開始。第十一章則以宏觀視角回顧人類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教養方式,為本書畫下句點。

免責聲明

我父母最在意的事情,是把我們兄弟姊妹養得快樂,他們也希望我們的童年能比他們的更好。他們都出身於親密的家庭,但對各自成長過程中的某些特質感到困擾,並立志要為我們做出改進。他們確實做到了,成效卓著。我在一個讓我感到驕傲的家庭中長大,我們對自由、自主以及品格標準都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共識。對此我滿懷感激。儘管如此,我如今卻寫了一本書,批評我們成長過程中一些根本性的元素,例如規則、家務與紀律。這讓我擔心,我的父母會因此認為我對自己的童年評價,就如同他們當年看待自己的童年一樣。絕非如此。

教養孩子沒有最終且最佳的方式,但教養可以持續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父母非常有意識地致力於改進,並經常與我和我弟弟討論,在教養我們時,如何做得比他們的父母更好。在我們這一代家族中,他們或許是最努力讓孩子生活變得更好的一對父母,不僅是在物質層面,更是在心理層面。我愛我的祖父母,但我懷疑他們是否曾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而我也懷疑他們的祖輩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我的父母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這本書絕非對他們,或對任何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生活的父母的譴責。相反,它是受到他們的啟發而寫成的,是一次嘗試邁出另一個進步的腳步。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致敬那份承諾與愛,而不是去貶低或羞辱父母。如果讀者在書中感受到任何類似羞辱的語氣,那絕非作者本意。

有效的批判需要清晰與簡潔,正因如此,本書中的論點會直接陳述,並未一一以「這只是猜測」、「可能是錯的」、「並非出於惡意」等前言開場。讀者應將這段免責聲明放在心中,視為本書所有內容的附註,尤其是那些可能被解讀為人身攻擊的段落。

致我的親友們:如果有人在本書的批評或例子中看見了自己,那純屬巧合。書中關於我孩子的故事是真實的,而所有提到父母、祖父母、親戚與朋友的描述,皆為假設性例子,並非以任何具體個人為原型。我對我孩子與他們大家庭之間的關係感到無比幸福與感恩。

最後,我是一位執業醫師,但本書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醫療或精神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