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飲食或許是最具個人特色的人類體驗。它最接近的對手——呼吸——卻難以比擬那由各式食物及多元進食、享受與體驗方式所帶來的豐富與多樣。飲食既是一種原始的主權實踐──掌控自己的飲食意味著同時管理自己的身體以及所攝入的一切──但同時也是一種弱點,因為進入體內的事物可能帶來驚人的風險。它受到化學和生物定律的限制和交織,但也具有深刻的主觀性和微妙性。口味和飲食偏好並不是像孩子的身體那樣機械地發展,而是需要培養和完善,並且與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息息相關。

對孩子而言,飲食就如同行走與說話──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摸索出來,無需外界所謂的「幫助」。固然,父母有義務為孩子提供食物,因為他們無法獨自獲取;但提供食物的責任並不意味著擁有支配食物的權利,更遑論由此發號施令。試想一下:我們會為來訪的客人準備食物,但卻不會試圖藉此來控制他們。事實上,我們採取了相反的做法──詢問他們的偏好並努力滿足,同時也提供一些可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新選項,而我們的客人始終擁有拒絕的自由。

如今,限制孩子獲取食物的方式已成為常態。「好父母絕不會任由孩子隨意進食。」這背後有多種理由,但普遍的論調是:飲食僅僅關乎營養與慾望,而由於孩子對營養知識以及自身慾望中隱藏的危險一無所知,父母便必須替他們加以管理。

父母不僅僅是管控孩子的食物,他們更是藉由食物來操縱孩子。由於甜食通常受到限制,因此它們便成了獎勵任何期望行為的默認選項,而限制甜食則變成了對任何不希望行為的懲罰。

認真看待孩子,意味著不該干涉他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父母根本無法知道孩子究竟該如何進食,因為他們無法了解孩子的飢餓模式、渴望,或是不同食物對孩子而言的味道與質感。

那麼,父母真的應該讓孩子隨意吃他們想吃的東西嗎?簡單的回答是肯定的。孩子應該有機會探索各式各樣的食物,並在無任何限制下學習,限制僅在於父母能夠提供的範圍。除非是眾所周知的毒物,甚至連酒精這種邊緣性物質也不例外,成年人所吃的任何東西都應該讓孩子嘗試。讓孩子在飲食上擁有自由,是因為他們正在以探索、發現以及試錯的方式,逐步建立對進食的理解,就像他們學習生活中其他一切事物一樣。

而作為成年人,我們對自己如何以及為何進食都有著明確的理由。早餐可以精心設計以配合運動,或是在車上匆忙解決以免工作時感到饑餓。我們可以炫耀自己喜愛的早午餐地點,或是隨意再家中吃。進食常常伴隨著無窮的生活情境──節慶、聚餐、生日派對、燒烤、學校午餐、電影院小吃、萬聖節糖果以及宗教儀式。若僅以健康與不健康、天然與非天然、好與壞這些簡單二元對立來看待食物,則完全誤解了食物如何豐富地渲染了我們的人生。

鑑於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角色,對飲食的規範往往可能造成特別的傷害。許多從小被灌輸嚴格食物規則的成年人,即便在其他方面生活得體,也常常對進食產生罪惡感、羞愧感與不安全感。很難想像有什麼,比圍繞進食產生的焦慮,更會破壞美好生活的品質。

我聽過關於控制飲食最有力的論點來自於對兒童過度肥胖的擔憂。飲食或許深植於人類的生物本能,但現代食品卻與以往不同。它們經過精心設計,不僅價格低廉,還能帶來極大的味覺享受,其中充滿了大量的糖分與添加劑,這些成分能夠迅速提供熱量,而非像我們祖先的飲食那樣,以較慢燃燒的方式提供更為紮實、持久的能量。因此,若沒有父母的監督,孩子可能會整天吃垃圾食品,最終導致肥胖問題。

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並不能成為強制執行飲食規範的正當理由。

首先,與其他合理的憂慮一樣,辨識問題並不等同於找到解決方案。飲食規則往往適得其反:原本意在防止的進食強迫與飲食失調,可能恰恰因為這些規則而產生。就像對於毒品及其他危險物質的管制一樣,沒有任何飲食策略能夠保證孩子不會變得超重。相反,某些策略——尤其是那些依賴規則強制執行的做法——幾乎必然會帶來痛苦、困惑,甚至心理創傷。

其次,由於體重增加是現代生活中無可避免的風險,最安全的方法是讓孩子透過直接面對問題情境,全面理解食物的各個層面(包括文化、生物學和個人因素)。這種經驗若由他人代勞或干預,將會阻礙這種探索與學習。試想:不發胖只是因為父母禁止你暴飲暴食,與能夠理解自己的渴望與需求,並根據自身的生活方式偏好(包括身形與外貌)來調整飲食,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預防風險的一個關鍵措施,是讓孩子有一位值得信賴且具備相關知識的人,能夠隨時解答疑問。這樣的支持只有在對方真正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優先,且孩子也確信這一點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理想情況下,這位支持者應避免任何評判、期待或道德說教。如果孩子在飲食問題上遇到困難,家長應當提供知識、指導以及其他可能需要的支持,而不是讓孩子因害怕懲罰、羞恥或更嚴格的規則而去尋找潛在危險的替代方式,例如發展飲食失調,或因心理壓力而選擇隱藏食物等應對機制。

第三,深刻的理解不僅對於安全至關重要,對於良好的生活品質亦然。在飲食方面,這意味著進食方式應當能夠支持個人的其他興趣與偏好,包括自身對健康、人際關係、抱負和嗜好的理解。我認識一些美食愛好者,他們願意遠赴異國只為品嚐獨特的料理;也認識一些人主要依賴瓶裝的代餐飲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準備和進食的時間。這些選擇皆適應了他們經過多年探索世界後所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而這種探索始於童年。若有人強行干涉,告訴他們「正確」的飲食方式,無論是在童年時期還是現在,都無助於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試圖干涉的人或許能猜出孩子當下的口味與偏好,但他們絕不可能預測這些偏好未來會如何演變。如果父母強行將自身的偏好強加於孩子的飲食選擇,這將不可避免地與孩子正在發展中的渴望、需求與興趣發生衝突。

讓孩子接觸你的飲食偏好本身並沒有錯,恰恰相反,這是有益的。關鍵在於允許孩子拒絕你的偏好。如果他們沒有選擇退出的權利,那麼你的偏好將不可避免地干擾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例如,如果孩子不喜歡蔬菜,而被迫進食,這不僅會讓他們對蔬菜產生反感,也會對施加強制的人產生抵觸情緒,進而揣測對方的期待與焦慮。強迫往往會帶來困惑,增加不必要的問題,甚至兩者皆有——這絕對不是學習飲食或任何事物的良方。

如果我的孩子體重超標了,我會怎麼做?首先,我會等到這確實成為問題時再來處理。吃第二支冰淇淋不會讓孩子立刻變胖,甚至第三支或第四支也不會。事實上,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腸胃不適,從而比父母的說教更有效地讓他理解飽足感的概念。換句話說,暴飲暴食本身或許就能提供一個信號,讓孩子明白為何不該過量進食。等到肥胖真正出現後再來應對,能讓孩子透過自身經驗來發現與暴食相關的問題,而不會因為嚴格的飲食規則而錯失這些學習機會。

事實上,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並判斷某種飲食模式是否真的帶來問題。以我五歲的兒子為例,他過去幾個月幾乎只吃冰淇淋,但他不僅沒有發胖,反而還偏瘦。在這之前,他的主食是奧利奧餅乾,但後來他對其失去了興趣。他以冰淇淋作為正餐,且每次進食間隔數小時,不是因為我們限制他,而是因為他自己似乎只想吃一定的量。從整天的攝取量來看,他的熱量攝取仍屬於正常範圍。與普遍觀點相反,讓孩子完全自由選擇飲食,並不必然導致甜食或其他食物的過量攝取。

透過這種自由選擇,他學會了如何自己進食——他會從冷凍庫裡取出冰淇淋,自己舀取適量的份量。他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由他自己決定的,沒有受到任何評判、期待或規則的干預,這讓他的飲食體驗變得純粹且自主。

如果我的孩子開始變得超重,我不確定我會採取任何行動,因為我擔心他會覺得我不認同他的飲食方式。進餐與零食時的緊張氣氛會隨著時間累積,而這並不保證會帶來正面效果。我曾見過一些父母不斷嘮叨自己超重的孩子,結果除了痛苦和羞辱外,毫無實際作用。與其這樣,我會選擇等待,直到我的孩子自己表達對體重的不滿。當孩子主動意識到這是他認為的問題,並明確表示希望獲得我的支持時,我才會介入,幫助他一起探索問題,推測可能的解決方案。在整個過程中,我會特別注意強調,我只是來幫助他以他想要的方式管理體重與飲食問題。

那麼,不良飲食習慣呢?對於那些刻意設計來讓人上癮、充滿糖分與脂肪的食品呢?這些食物是我們的進化機制無法有效應對的,那該如何處理?

有幾個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這不是一個支持限制飲食的好論點。

首先,如前所述,這種限制往往會產生反效果——被禁止的食物反而更具吸引力。

其次,過多的飲食規則會讓孩子對食物的運作方式感到困惑。例如,允許孩子無限制地吃棒棒糖,他們很可能會發現這樣做其實很不舒服——舌頭會變得刺痛,嘴巴會發炎,胃也會感到不適。我家的孩子幾乎可以隨時拿到棒棒糖,但他們很少真正吃完一根。他們現在三歲到六歲,基本上對棒棒糖的看法與我相同:一開始很好吃,但舔個十幾二十下後就不值得了。但如果我對棒棒糖的攝取加以限制,他們將無法親身體驗並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三,克服或避免不良飲食習慣的關鍵是理解,而不是強制性避免。舉例來說,為了避免吃過多的餅乾,你需要理解餅乾與餐後茶點搭配起來可能很愉悅,但它們無法提供足夠的飽足感來取代真正的一餐。而要理解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親自嘗試。

此外,因為我並不是孩子的“飲食守門人”或“對立者”,他們更願意聽取我對食物的建議。當我告訴他們「餅乾吃不飽」時,他們不會認為我是想操控他們。他們經常認真對待我的觀點,並據此調整自己的飲食選擇。例如,他們通常會接受我的建議,在長途車程前吃得更飽一些,或者在酸奶即將變質前將其吃完。因為這些建議基於食物的實際情況,而不是一套任意的規則,而且他們始終有選擇拒絕的權利,這些經驗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對飲食的理解,而非阻礙他們的學習。

最後,孩子遲早會接觸到便宜的加工食品。我們真的應該讓他們遠離這些食物,只偶爾讓他們放縱一下,單純地延後他們的接觸時間嗎?讓他們在十幾歲時突然接觸到大量垃圾食品,這真的是學習克制的好方式嗎?

那麼,如何確保孩子的健康呢?

是否有可能讓孩子自由選擇飲食,卻仍能讓他們健康成長,與食物和自身建立和諧無礙的關係,同時不影響親子關係?答案是可以,前提是你能夠成為協助解決問題的夥伴,而非對立的飲食守門人。如果你能在遇到困難時找到解決方法,例如透過維生素軟糖來補充營養缺乏,或設計幾道真正吸引孩子的「健康」料理,那麼孩子的飲食管理可以變得更輕鬆。我寧可選擇這種方法,也不願每頓飯、每次零食時間都對孩子嘮叨指責,尤其是當我明知這種做法可能根本無效時。

飢餓

一種常見的反對意見是,父母必須管理孩子的飢餓感,否則全家人的生活都會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只吃垃圾食品,他們可能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飽足感,導致持續飢餓、易怒和煩躁。這種觀點通常推崇「真正的食物」的美德,但「真正的食物」的定義往往模糊不清,通常指的是比那些人工調製的美味食品更有飽足感、更傳統、更營養的食物。

然而,這種觀點的一個主要問題在於,控制孩子的飲食本身就會導致煩躁,甚至會讓即使「吃得很好」的孩子產生焦慮和情緒不穩。我最初放棄執行飲食規則的關鍵原因,就是親眼目睹了為了讓孩子「吃得正確」所引發的各種爭執。與其花費心力與幼兒較勁,強迫他們吃下足夠的「合格食物」,好讓他們日後不會因為飢餓而變得暴躁,這似乎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役。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自己喜歡的食物,看看是否真的會發生爭執? 如果沒有,那豈不是雙贏?為什麼不確保家裡隨時有充足的垃圾食品,讓孩子在感到飢餓時能夠自己選擇進食?如果擔心營養問題,那為何不更加努力尋找孩子喜歡的天然食品,或者選擇相對有飽足感的加工食品?我們找到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巧克力棒和Nutella——這些食物不僅吸引孩子,方便攜帶,且易於孩子自己處理,此外,它們的脂肪含量足以提供相對較強的飽足感,尤其是當它們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時。我們很早就決定,不會為了避免未來因孩子飢餓而發生爭執,而去與孩子爭執食物問題。相反地,我們選擇在孩子感到飢餓並可能因此變得易怒時,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懷疑,飢餓常常被用來合理化孩子的煩躁和情緒不穩,而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孩子對各種規則的約束感到壓抑和不滿。當孩子表現出防衛心時,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原因歸咎於「缺乏真正的食物」、「睡眠不足」或「螢幕時間過長」。事實上,飲食規則成了一種控制工具,與其他規則相互交織,形成一整套強制性管理。整體而言,父母的強制往往會帶來新的問題,而解決方案卻只是更強硬的控制

沒有規則的家庭飲食文化

我對待孩子的飲食方式,基本上就像對待沒選擇來訪的房客。我會準備我和妻子平時吃的食物,但同時也會詢問孩子是否有自己偏好的食物。如果有,我一定會確保家裡備有這些食物。畢竟,當素食者來訪時,我們會準備素食餐點。同樣地,我也不會讓自己完全受制於孩子的要求。我會努力準備他們喜歡的餐點,甚至在必要時接受一些食物浪費,或重做被拒絕的餐點——但這一切都有個限度。最終,如果一個孩子挑食到極點,我會選擇放手,告訴他們得自己解決,但我也會確保家中備有他們通常願意吃的食物。

我們家所有供孩子食用的食物都存放在膝蓋高度的開放式櫥櫃和容易打開的冷凍庫,讓孩子隨時可以看到並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這些食物包括餅乾和冰淇淋,也包含更健康的選擇,如麵條和水果。家裡沒有任何藏起來的糖果,也沒有對果汁的禁令。

如果孩子想跳過一餐,我不會對他們進行說教,告訴他們「現在不吃,待會會餓」。相反地,如果我們要外出,我會準備充足的零食,以防他們餓了。我通常會把早餐擺在孩子面前,建議他們吃點東西以準備接下來的行程,但如果他們拒絕,我會特別注意不讓自己表現出不悅的情緒。

我們不強迫孩子參加家庭晚餐。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在乎共進餐點的時光——事實上,我們非常重視這種凝聚力的體驗。正因如此,我們不希望孩子對這件事產生反感。我們希望他們參與家庭聚餐的理由,與我們自己參與的理由相同,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這需要時間去體會。我們鼓勵他們加入,試著讓擺放餐具和準備食物變得有趣且特別,甚至允許他們帶著平板或玩具來餐桌上。我兩個女兒幾乎總是願意參與,但我兒子則很少這麼做。他不喜歡這樣的「儀式感」,更偏好在自己的兒童餐桌上,以自己選擇的時間進食。我相信他喜歡與家人相處,並且最終會自己選擇加入家庭餐桌,而我寧願等到他自然而然地做出這個決定。

給孩子完全的飲食自主權所帶來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消除了手足之間的衝突來源。我們的孩子不會彼此防備、不會藏起自己的零食,也不會因為某人擁有某樣點心而其他人沒有,就相互嘲弄或挑釁。如果他們想要更多,他們隨時都可以再拿,因此沒有人會覺得「不公平」,因為沒有人受到限制。 相反地,他們會樂於分享彼此的喜好,並從對方的快樂中獲得滿足**。每當我和大女兒單獨去商店時,她總是樂於幫弟弟和妹妹挑選他們喜歡的零食。另一個令人欣慰的結果是,我可以自在地在孩子面前吃任何我想吃的東西。如果孩子受到飲食限制,而我在他們面前吃甜食,我總會感到內疚,甚至需要刻意避開,以免顯得我在「違反規則」。但現在,我不再需要隱藏自己的飲食選擇,這種解脫感讓人輕鬆許多。

也就是說,我認為這裡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即使父母不擔心健康、飲食或能量攝取,許多人仍會試圖控制孩子的食物選擇。父母普遍認為,孩子的欲望應該受到限制,僅僅因為他們渴望某樣東西,而不論那樣東西本身是否有問題。我將這種認為「孩子滿足自己的欲望是錯的」的觀念稱為「貪婪小孩謬誤」(Greedy Child Fallacy)。這種想法通常不會被父母明確表達出來,但它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已經深植於文化之中,並且頻繁地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中,以至於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

透過掌控孩子獲取他們想要之物的途徑,父母可以在不訴諸更具污名性的手段(如肢體或言語虐待)的情況下對孩子施加控制。而食物是幾乎所有人都渴望的東西,因此,父母受到「貪婪小孩謬誤」的影響,認為自己有正當理由去控制孩子與食物的關係。然而,孩子想要掌控自己的食物選擇,並不比任何其他人想要掌控自己的飲食來得更錯。

「孩子天生貪婪且這種貪婪是破壞性的」這一觀念,往往被用來合理化各種形式的控制。父母不僅被認為有權拒絕孩子想要的東西,甚至有義務將孩子約束在某種限制之內——無論這個限制本身是否合理。畢竟,按照這種說法,孩子必須學會「你不可能總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種「教訓」常常以「嚴厲的愛」(tough love)為包裝,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既不理性,也稱不上是愛。一種未被滿足的渴望本質上是一個問題,而所有問題都應該有解決方案。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在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而且往往能夠成功。試想,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種種不足妥協,只因為「我們不能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外人很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缺乏自信、毫無根據的悲觀主義,或是想像力的局限——換句話說,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錯誤觀念。

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這個特定事物?為什麼我們必須接受這種特定的缺憾?渴望這件事物真的有錯嗎?如果是,那為什麼?當然,欲望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一種欲望的道德屬性,取決於它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你不可能總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應該始終努力去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的欲望是有害的,那麼關鍵在於理解它為何有害,從而調整方向,去追求新的、更好的欲望,而不是為自己本身有渴望而感到羞愧或抱歉。若我們以武斷的方式強行阻止這一過程,最終只會讓這種欲望潛伏在內心深處,不斷折磨我們,而我們則被迫壓抑自己,試圖忽視它的吸引力。

結論

幸運的是,我們家的情況一切順利。孩子們的體重皆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我的女兒們的味覺至少與一般孩子一樣廣泛,而且她們真心享受自己所吃的食物。由於她們的味覺選擇是自然發展的,而非基於父母的期待,因此她們能夠逐步精煉自己的飲食偏好,而非迎合外在的規範。我從未觀察到孩子在吃甜食後出現「糖分亢奮」的現象,我深信這只是眾多用來控制孩子的刻板迷思之一。當他們餓了時,確實會變得脾氣暴躁,但那些受到傳統飲食規則限制的孩子也會如此。而且,由於他們是自己管理飲食的,他們能夠自行發現情緒與食物之間的關聯。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或煩躁時,他們不會想聽別人告訴他們應該吃得更健康或多休息,而當他們被強迫透過進食或睡眠來「修正」問題時,這可能會激起防禦心理,使他們無法真正理解這種關聯。這對孩子而言與成年人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