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我們的大女兒靠著玻璃門,指著外面。她最近剛學會走路,隨之而來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極大好奇。那是春天的一個早晨,早上七點,一切又冷又濕。她想出去,但我一點也不想。當她拍打著玻璃門,一邊咿咿呀呀地說想出去時,我注意到她的神情從原本的好奇變成了明顯的不悅,因為我拒絕開門。我沒有說出理由,因為我知道她不會理解爸爸早上喜歡保持乾爽放鬆,而不是衝進寒冷潮濕的戶外,所以我什麼也沒說。

她繼續拍門,堅持要出去,而我則茫然地看著她,思考著。我不能就這樣讓她沮喪,我得做點什麼。但我也不能責備她吵鬧,因為她根本不懂事。從她的角度看,她被困在一個房子形狀的盒子裡,而她的爸爸卻默默地站在一旁,不幫她打開門。我本可以用遊戲或胡鬧來分散她注意力,但我也不喜歡那些做法。我希望她能出去探索。我希望她充滿好奇,去體驗她的第一個春天,而我心底某個角落也確實想跟她一起經歷這一切。

我決定咬牙帶她出去。我彎下腰,開始幫她穿靴子,但她抗拒。她不想穿靴子,只想出去。我真的要用成人的力量強迫她穿靴子,為了她好嗎?「你想看看這個星球?先讓我把你摔倒在地,再把這些東西硬套到你腳上。」我可以想像我會告訴她,穿靴子是為了不讓腳著涼,但她連話都說不清,更別說理解腳冷濕是什麼感覺。事實上,她正是在渴望那樣的機會——親身體會什麼叫冷濕的腳。於是我打開了門,她蹣跚地走了出去。我連忙抓起外套,把腳塞進鞋裡,追了出去。

甲板上的木板形成了一格格的水坑,上面覆著一層紙般薄的冰。她像個小哥吉拉一樣衝破它們,完全無視冰冷的濕氣滲透進她的睡衣腳口,一直濕到小腿。她坐進冰水裡,興奮地用手拍打水坑,毫不在乎尿布濕了、屁股著涼了。然後她站起來,搖搖晃晃地走到人行道上,進入鄰居家的草地。她把手伸進水坑裡,抓起泥土,還塞了一些進嘴巴。

她玩得不亦樂乎,尖叫著、笑著、跺著腳。說起來,我其實也玩得很開心。我曾在上千個早晨喝著咖啡看新聞,但已經很久沒在清晨的春日空氣中站在戶外了。而我也從沒看過一個新生命第一次發現濕氣、冰冷與泥土的樣子。她用剛學會走路的能力,去看、去摸新的事物。她也學到了一樣東西:爸爸會打開通往樂趣的大門——真的是打開門。而當她玩夠了、覺得冷了、濕了,爸爸會抱起她,讓她重新變得溫暖又乾爽。

我們在外面不到十分鐘。回到屋裡後,我把她放進溫水澡盆,把我們的衣服丟進洗衣機,然後換了乾淨衣服。後來,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她在浴缸裡玩水時,我開始反思剛剛的事。是她對了,我錯了——走進寒冷與濕潤的戶外,的確比待在屋裡更好。她即使沒穿靴子也玩得很開心,而且她對冰冷濕腳的不適有了初步體會,下次也許會更願意穿靴子。整個經驗其實很美好。我們都弄髒了,但本來早上的衣服也該換了。而我最後還是喝到了咖啡,只是這次是在一個孩子嬉笑聲的背景下,心裡沉澱著一些比早間新聞更深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