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則的養育
當孩子無法選擇不遵守規則時,這可能會帶來廣泛且長久的嚴重傷害,因此值得我們思考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最容易想到的替代選項是「完全放任」──讓孩子為所欲為。但這其實只是忽視。父母在道德上有義務保護孩子的安全與福祉,並在他們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提供引導。
最常見的選擇是尋找一種「平衡」,在擴展自由與自主的同時,仍保留幾項「溫和但堅定」的規則作為護欄。
這正是現代教養方式的主流──一種寬容與權威主義的混合體。其技術名稱為「權威型」(authoritative),通常被視為在兩個極端之間的合理折衷。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說法,權威型父母是「有愛心、反應敏捷且富有支持性,但也為孩子設定堅定的界線」。
這種折衷乍看之下似乎完全合理,但其實它也開啟了育兒中那個永恆的難題──你該把界線畫在哪裡?什麼情況下所謂的「堅定界線」同時也算是「具有回應性」?設定界線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在某個時間點停止回應孩子的抗議(也就是,當孩子明確反對某項限制時)。如果你總是對孩子的抗議有所回應,那麼這條「界線」就只是一項建議,因此不再堅定。反過來說,即使是老派的權威型父母也可以聲稱自己是「有愛心、具有回應性與支持性的」,因為他們確實提供了飲食、衣物與居所,而且往往還是以極大的個人犧牲換來的。
有些教養策略承認劃界本身就是武斷的,於是轉而尋求讓這些界線「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方法。有些人會選擇在某些領域給予自由,卻在其他方面設限,例如讓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衣服,但不能自己決定吃什麼。這種做法的想法是,讓孩子有一個自由表達的出口,就能讓他在其他生活領域的限制面前比較順從。另一些策略則是營造選擇的假象,實際上卻是在控制選項的範圍,例如午餐只提供三種不同食物選項。也有些策略會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彷彿只要是自己選擇的限制就是自願接受的。
所以,如果我反對規則、也反對完全放任、也反對這種不合邏輯的混合體,那麼我究竟是在主張什麼?
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來解決問題
當父母希望孩子刷牙,但孩子拒絕時,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能同時滿足父母與孩子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簡而言之,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法?幸運的是,答案永遠是肯定的。(事實上,不僅每個問題都有雙贏的解法,而且這類解法是無限多的。)
許多父母之所以難以想像這種樂觀的立場,正是因為他們固執地認為「執行規則」就是「解決方案」,並且相信任何不是透過強制手段達成的結果都只會導致災難。但一旦你放下「解決方案必須包含規則執行」這個前提,所有可能的雙贏空間就會變得容易探索許多,甚至充滿樂趣與創意。
讓我以刷牙這個例子來說明。
孩子為什麼不想刷牙?也許是因為他不喜歡牙膏的味道或牙刷的觸感。父母可以試著更換不同的牙膏與牙刷。可以特地帶孩子去商店,讓他自己挑幾種想試的回家試用。也許孩子會喜歡一支自己的電動牙刷。很多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的工具,並模仿大人使用它們。擁有一套專屬的刷牙工具組,或許可以讓孩子在睡前模仿爸爸媽媽的樣子。當環境中沒有恐懼、焦慮或強迫時,就會打開想像空間,可以加入遊戲或其他有趣的元素來改變刷牙的體驗。我和我太太就會大力讚美彼此刷完牙後口氣多清新,還會互相朝對方面前吐氣,假裝被對方口中的薄荷香氣震撼到。我們的孩子超愛加入這個遊戲,搶著讓我們聞他們的「香口氣」。
你也許會覺得這只是個小伎倆,目的是讓孩子乖乖聽話──那我再舉一個例子。
小小孩常常會在牆上塗鴉。對父母來說,幾乎沒有比「禁止在牆上亂畫」更合理的規則了。我得承認,我家一開始也遇過幾次這樣的情況,我很難壓抑想告訴女兒「牆壁不能畫」的衝動。但我有可能在這裡也找到雙贏解法嗎?
我第一步是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在牆上畫畫?答案很簡單:牆面大、平整、隨時可用,畫筆壓下去不會滑動。接下來,我試著思考怎樣才能重現這些特點,讓女兒滿意,又方便我們清理。我們最後買了一些大張畫紙,放在餐桌上給她畫。我把紙的邊緣用膠帶固定好,並確保她有足夠的畫具。我們讓她直接坐到桌面上,這樣她就不用辛苦地從椅子上操作。
她還是偶爾會畫到牆上,所以我們升級了做法。我們買了好清洗的彩色筆,又買了備用的牆面漆和便宜的刷子,以備必要時能百分百清除痕跡。後來我們還買了畫架,這樣她就隨時都有一面大畫面可以盡情揮灑。
有了這樣的好方案,就算偶爾她又畫到牆上,我們也可以從容地準備替代方案,同時讚美她的創作,然後再提議換個地方畫。我們還是會請她不要畫在牆上,但這個她自己也喜歡的創意替代方案,讓她對「為什麼不要畫牆壁」的理解,比我們單方面說教強上百倍。
最終,這成為了一個非常美好的雙贏。我們建立了一套系統,孩子們可以自由取用藝術用品,我們也可以輕鬆打理善後。而孩子們幾乎不再會畫在牆上。
針對這些例子的反對聲音常以「萬一」形式出現。萬一孩子說她不想畫紙,只想繼續畫牆?萬一趁你不注意又畫了?萬一畫到沙發上呢?
關鍵是持續嘗試去理解他們為什麼喜歡畫牆,然後用更整潔的方式重現那個經驗。如果孩子拒絕、堅持畫牆,那就表示我給出的替代方案不夠有趣,我還需要再試試別的方法。
而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強迫孩子接受一個比較無趣的替代方案,比如畫畫本。那當然不奇怪──一個曾經嘗過大牆自由揮灑滋味的幼兒,怎麼可能甘心回頭畫小小畫本?
如果你能弄清楚某個情境中「有趣」的核心要素是什麼,然後在另一個更符合你需求的情境中重現甚至放大那些要素,那些「萬一」就會自然消失。
當我們成功創造雙贏情境──讓刷牙變得有趣,或讓孩子畫畫的方式變得既滿足又好清理──我們不僅避開了「四項傷害」,還創造了幾乎完全相反的情境。父母不再是守門人與對立面,而是變成「樂趣的推動者」。我們成為孩子想要一起相處的人,因為我們不是阻擋他們興趣的那個人,而是幫助他們發展興趣、讓他們的世界更開闊、更精彩的人。
請注意,雙贏並不是規則,但也不是忽視。事實上,它們非常以孩子為中心,初期往往還需要不少努力。而它們也不是規則與放任的折衷,而是全然不同的東西。
在本章接下來的內容中,我會透過更多實例,說明如何在不同情境中,以認真看待孩子的方式,實踐這一基本過程。
第一步:理解問題
當我與孩子之間出現問題時,我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暫停一下,試著更深入理解問題本身,或整個問題情境。這是發現與理解的基礎,但人們常常會跳過這個步驟,直接進入尋找解方的階段。當孩子在牆上畫畫時,我們常會衝動地想直接把畫筆從她手中搶下來,但這其實是個糟糕的解法,因為它並沒有處理整體的問題——也就是她正在做一件讓她很開心、但你不希望她做的事。把筆搶下來也許解決了你那一半的問題,但因為這個做法沒有考慮到孩子那一半的需求,這個「解決方式」往往會導致第四章所談到的一連串可避免的問題。
為了了解我女兒為什麼要在牆上畫畫——也就是,為了更清楚她正在為自己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我會坐下來陪她一起畫。這樣她會更願意跟我分享她在做什麼、為什麼喜歡這麼做。很多時候,光是我自己投入進去,雙贏的解決方案就會自然浮現。我腦中會冒出點子,例如在牆上貼一張大紙,然後引導她畫在紙上。
我也會反思這個問題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在進行某個創作計畫時,常常會把東西灑得滿地都是。與其打斷他們的專注力,我會先看一眼地板是否本來就很髒。如果是,那我就讓他們繼續弄亂,等他們結束後再一起打掃。
我大兒子洗澡時很喜歡用我的洗髮精。他會花很長時間玩泡泡水,來回把水倒進倒出我的空瓶子。我並沒有叫他別這麼做,因為我後來意識到,在他的角度看來,這瓶洗髮精其實就跟一組超好玩的洗澡玩具沒什麼不同,而且他也因為玩得太投入,洗得非常乾淨。現在我只買小瓶裝的洗髮精,並在水槽底下備好幾瓶額外的存貨,也就不另外買洗澡玩具了。
就算我知道某些情境不太可能當下找到解方,我仍會花時間理解問題,例如當幼兒發脾氣時。我還是會觀察當下發生了什麼事,試著理解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崩潰尖叫,這樣未來就比較能預防。當下想不到解方並不丟臉,只要你願意繼續思考「下次能怎麼處理」就好——而且幾乎總會有下一次。
探索孩子的問題情境會帶來幾項重要收穫:
- 它能幫助你與孩子建立連結。一起共享一個時刻,尤其是那些打破傳統規則、為乏味的大人生活注入新鮮感的時刻,最能加深親子之間的關係。
- 它能幫助你了解孩子的動力來源——是什麼樣的事物讓他對這個世界感到興奮與快樂。這是一種超能力,因為它能讓你把幾乎任何無聊或不吸引人的經驗轉化為樂趣。
- 它能讓你從一個外在的、嘮叨或嚴厲的執行者角色,轉變為一位好奇、願意探索的內在夥伴與引導者。
第二步:猜測解法
嘗試猜出雙贏解法比執行規則有趣多了。這需要創意與想像力,而當你成功時,不僅會感到滿足,而且這個方法還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一個好的雙贏解法,甚至能夠永久地從你和孩子的生活中消除某個問題。
問題在於,這並沒有什麼標準配方。我無法告訴你該如何發想出某個候選解方。規則的好處是它們很容易描述與執行。但雙贏解法則需要創造性的探索,而這種探索永遠不可能有固定的路徑。如果有一種穩妥的方法能讓任何父母讓任何孩子吃蔬菜,且不會引發四項傷害,那麼所有父母早就知道這方法了,也就不會有什麼值得發掘的了。
幸運的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具有創造力。想出新點子,更重要的是給大腦時間與空間去思考與探索,而不是做某件特定的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第一步──理解問題──如此關鍵,且不能急躁完成。你越是了解整個問題情境,就越容易讓點子自然浮現。
我學會的一件事是,有意識地進入一種帶點遊戲性、甚至有點傻氣的狀態。這對我的小兒子來說效果極好。當他還是嬰兒時,他非常討厭換尿布。我常用一隻手把他壓住,他一邊掙扎尖叫,我另一隻手則拼命幫他換。這樣的情況讓我覺得非常糟糕,但我安慰自己:「我總不能讓他泡在髒東西裡吧。」後來我發現,其實我是在用自己的理智來合理化我對他的嚴苛對待,而不是用我的理智來找出一個我們兩個都滿意的解決方式。換尿布真的完全無法變得有趣嗎?
若要有任何希望找到雙贏,我就得放鬆自己。所以下一次我要幫他換尿布時,我就嘗試用玩耍的方式跟他互動。我彎著腰對著他唱些傻裡傻氣的歌,一邊左右搖晃,他竟然笑了起來。我邊搖邊笑,邊設法完成換尿布的動作。一開始當然有點混亂,但我越試越熟練。幾次之後,我有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發現──只要讓他站著換尿布,他就不會反感了!從那之後,我會牽他走到一張矮桌前,在桌上放個玩具,然後幫他站著換。沒有哭鬧、沒有掙扎、沒有被「為他好」的嚴肅爸爸按在地上的劇情。
如果我一開始就堅信「換尿布不可能有趣」,我就永遠不會發現這個站著換的解法,因為我根本不會開放去探索各種雙贏的可能性。規則的問題在於,它會關上探索更好方案的大門,讓人退而求其次,選擇一種帶來痛苦的方式。難道我們的孩子不值得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去尋找更好的解法嗎?
我要強調的是,雙贏解法並不總是從天而降的靈感。有時,它需要一個中間方案作為過渡。像這個例子中,我邊搖邊換髒尿布的做法並不完美,它需要不少力氣、靈巧,甚至勇氣。但這個搖晃的階段是一個踏腳石,引導我發現了那個簡單到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複製的最終解法。每當有別人來幫忙照顧他,比如我的父母,我就會教他們怎麼操作,他們也能用這種方式幫他舒服又平靜地換尿布,不必經歷一場尖叫風暴。
第三步:測試假設、循環嘗試、預期失敗
絕大多數的點子都行不通,這會讓整個方法看起來理想化又徒勞無功。而「認真看待孩子」的核心之一,就是要事先理解這一點:要預期你的每個想法都有可能失敗,而且永遠不要強行推行某個解法。這正是規則的問題所在──它試圖強制讓某個解方生效,卻無視附帶的傷害。而尋找雙贏解方,則是試圖改善糟糕的做法,將附帶損害降為零,甚至轉化為樂趣。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願意放棄糟糕的點子,轉而把精力放在發想更好的選項上。你必須抵抗「想替一個爛方案找藉口」的衝動,並積極尋找更好的方案。
最近,我三歲的女兒得了嚴重的膿皰疹,需要服用抗生素。她當然不願意喝藥,我怎麼解釋這對她有幫助,她都聽不進去。身為一個疼愛孩子、看到她生病虛弱的父母,真是很容易就會說出「這藥非吃不可」這種話,然後強迫她吞下去。但我壓抑了那股衝動,讓自己保持開放,等待其他選項浮現。
後來,她說想吃冰棒,我就建議她把冰棒沾一下裝有藥水的小杯子。她搖搖頭說不要。我又想把藥混進她的食物裡,但又擔心她會發現我是想騙她。我也試著讓她看看自己的皮疹,告訴她那會不舒服,而藥可以幫助它好起來;我也試著跟她解釋什麼是藥──但全都沒用。
我沒有因此責備自己找不到辦法,而是去做其他事,好讓我的大腦有更多時間醞釀新的點子。反正她也不需要立刻喝下藥。剛好我們家的嬰兒也得了感染,也需要服藥,所以我就開始準備那個小寶寶專用的針筒,要把藥滴進他嘴裡。我三歲的女兒很喜歡幫忙做各種事,她看到就問能不能幫寶寶餵藥。我抓住了這個機會,當她在擺弄針筒時,我用嬰兒語跟寶寶說為什麼吃藥很重要。我女兒一如既往地模仿我,我們兩個就一起用嬰兒語對寶寶講話,反覆說明吃藥可以讓他感覺好多了。等我們說完,我把她的藥放在她旁邊的杯子裡,用一樣輕快的語氣說:「來,寶貝,給你喔。」她立刻一口喝光,還驕傲地把空杯子舉給我看。
你可能會覺得這例子太不可思議了──那萬一我下次要讓女兒吃藥,但身邊剛好沒有寶寶可以一起演戲怎麼辦?答案是:那我就得想別的辦法。雖然這次的點子不能重複用,但我已經累積了一些素材與靈感。也許下次我會拿娃娃來演,讓她扮成醫生;也許她先假裝餵我吃藥,我再餵她真的藥;又或者我們可以演成她是老師,在向全班解釋吃藥的重要性。
這個例子裡有幾個重要觀點。第一,失敗是發現的過程之一。找到幾乎完美解法的過程中,幾乎一定會歷經數個失敗點子。而當某個點子被證明失敗了,就乾脆放手、繼續往下走。而一旦你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它就能成為你未來可重複使用的寶庫。
第二,雙贏的可能解方是無限的。這個事實在你開始把情境變成遊戲時會變得更明顯,因為遊戲本身就是無限可變的。
解方的豐富性,是對抗所有犬儒主義最堅實的盾牌。你怎麼能確定,自己現在就不是處在某個絕妙新方案的前一步呢?正因為世界上有無限多種解法,這激勵我保持樂觀,堅信總能找得到一個可行的方式。
第三,雙贏的解法極端仰賴特定情境的細節。因此,你越是理解你與孩子當下所面對的問題情境,就越能精準地為它量身打造解方。這也是「認真看待孩子」這套方法最強大的特色之一──它讓你更貼近孩子、更了解孩子,也更容易讓你們彼此敞開心胸。很難想像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值得去做的了。
結論
尋找雙贏解方,能夠避開一邊是忽視、一邊是強制規則的陷阱。我在這裡概略說明了一個四步驟的過程,但我並不是要表達這是一套成功的演算法。找到雙贏解法是一種真正的探索,而探索是不可能有一條預設的路徑的。相反地,你可以記住一些建議,例如:不要害怕失敗,並且記得雙贏永遠是可能的。
每個人都有能力想出新選項。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給自己足夠的空間放鬆與探索,還是你被「如果我不堅持己見就太不可接受、太危險、太不健康了」的想法綁住了。你也許會因為想要展現「強硬與決心」的形象而繃緊起來,就像一個執行規則的角色;你也可能是因為害怕「如果不夠強勢,孩子就會予取予求」。如果你所謂的「尋找替代方案」只是象徵性地掃一眼,發現沒什麼好方法就準備動用規則,那麼你其實根本沒有讓自己的創造力真正啟動。一旦你擁有更開放、擴張的心態,解法就會開始浮現,而且往往是一些簡單、顯而易見的點子。
所謂「認真看待孩子」,其實就是一種承諾:盡可能久地,保持自己對那個閃亮點子的開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