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案例
有一種對「認真看待孩子」的批評是,它偏重哲學理念,卻缺乏實際應用的做法。本章則收錄了一系列基本應用案例,搭配簡短的說明,大致依照一天的日常節奏排列。
早晨
我們讓孩子自然醒──我們不使用鬧鐘。我的大女兒是自己決定要去上幼稚園的,如果她睡晚了,我們會在上班途中順路載她去學校。
我們很少催促孩子要快一點──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強加之一,傳遞出一個明確訊號:他們的興趣是無足輕重的。如果他們遲到了,而又重視那件事,他們自然會加快動作;如果他們不急,代表他們並不在乎,那我們也不會強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幫助篩選出那些他們其實不在意的活動,讓他們的時間能花在真正重視的事情上。
當父母把孩子接送到那些孩子並不熱衷的活動時,其實是佔用了他們原本可以用來尋找熱情所在的時間。無聊與無所事事的狀態,有一種開放的美德,讓孩子有機會發現熱情;而冷漠地參與活動,反而會讓孩子對新的熱情關閉心門。
孩子一醒來,最先想要的就是平板電腦和熱牛奶。我則是喝咖啡、滑手機。
早餐
我們通常不吃早餐。有時孩子會想吃穀片,有時是巧克力棒。我的大女兒喜歡吃「巧克力三明治」,就是在麵包上塗抹 Nutella。這比花生醬果醬三明治更簡單也更好吃,而營養成分幾乎一樣。
我們不會像傳統那樣全家坐下來一起吃飯,孩子們平常都是隨時吃點心。我們家隨時都有點心可取,放在看得見、拿得到的地方。最受歡迎的包括巧克力棒、奧利奧餅乾、洋芋片和乾穀片。無咖啡因的健怡可樂也是他們的心頭好。我們旅行時會帶上一袋這些耐放的食物,這樣就不用特地停下正在做的事來吃飯。
出門
當我們要離開家時,我從不會對著整個房間宣布:「好了,我們要出門了,快穿鞋子吧!」我會悄悄走到孩子身邊,等個幾秒後問他們想不想上車。如果他們不理我,我就繼續忙著做出門前該做的其他準備。我會等到自己百分之百準備好了之後,才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我一直很討厭那種被催促著準備,結果準備好了又得站在門口等那個催促你的人。
當我在準備出門的時候,孩子們常常會注意到我正在離開,然後對我的動作感到興趣。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我蹲在門口綁鞋帶的時候。有時我會提早打開滑門,讓門打開的聲音成為一個提示音,告訴他們我正要離開。他們經常會走過來問我「你要去哪裡?」而我的回答往往足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願意自己去穿衣服、出門跟我一起去。
這大致上就是我讓孩子從 A 點移動到 B 點的方法——我先自己過去,看孩子是否會自願停下他們正在做的事,走向我。這比我走到他們那裡,命令他們停下手邊的事、跟我去別的地方,要好太多了。很難用語言說服一個小小孩為什麼該停下他正在做的事,但我「單純的」行動本身卻可能具有說服力。
我們也會特別注意避免自己趕時間。對於像是上班途中送孩子去學校這種可預期的出門安排,我們會預留幾分鐘的彈性時間,讓過渡過程更輕鬆。通常,大人自己造成的匆忙,最後卻會責怪孩子拖拖拉拉。
儘管如此,失誤仍然會發生,我還是常常會催促孩子快點上車。我的小女兒喜歡在門邊磨蹭,指出她看到的那些讓她著迷的事物:「你看!松鼠!」、「陽台上有水耶!」、「這是什麼?」、「那些石頭裡有蟲嗎?」這些不是拖拉,而是發現——對一個幼兒來說,她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提問的「適當時機」。我會盡量參與她的興奮,但如果我真的得走,我就會把她抱起來直接帶走。壓抑她的好奇心總讓我感到難過。
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興趣自己爬上車,我通常會把平板電腦放到他們腿上,然後把他們抱上車。如果他們表示反對,我會尊重「不」這個回答,然後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我的預設方法是設計一個遊戲,比如「誰先跑到車上就贏了」。對我大女兒,我會試著解釋為什麼我覺得她會喜歡我們即將去做的事。我也常請她幫忙鼓勵弟妹們跟她一起期待出發。除非真的很急,我從不強迫孩子上車,而是選擇取消行程或找人留下來陪伴。
有時候,我的解釋無法奏效。這種情況下,我會放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對我解釋事情這件事產生負面聯想。語言解釋是一項超能力,而無法把事理講清楚幾乎就是「為人父母」這件事最大的難題之一。育兒可以說就是不斷面對這些不太懂你在說什麼的依賴者。而當解釋能發揮作用時,簡直就是奇蹟。但如果解釋失敗,說話就會淪為一種懲罰,使孩子只為了停止你的嘮叨而表面附和,或準備防禦下一次對話。我很想避免這樣的情況,所以一旦發現語言不起作用,我就會立刻停止說話。
從好玩的地方離開總是困難的,特別是當孩子還想待著,而父母已經受夠了。我不會用「我們該走了」來解決這個問題。我也不會用設定計時器這種方式來「緩和打擊」。我會試著透過創造新的樂趣來解決問題。或者我會在回家之前安排一個替代目的地,比如去吃冰淇淋或在加油站買個小點心。相比於單純離開公園,轉換成「去買點東西」這樣的行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回家的安排。總體而言,我會盡量安排一個讓回家過程變得有趣、自然的行動,而不是單方面宣告「時間到了,結束了」。
我曾經跟我大女兒解釋過:決定什麼時候要離開公園,是去公園這件事本身的一部分挑戰。有時我們出門前,我會問她願不願意約好幾點離開。這樣的約定大約有一半的時間能奏效,但有時她到了現場後又會改變心意,想要再待久一點。我不會要求她「遵守之前的約定」。成年人當然可以被約束於合約,但孩子往往還不懂這樣的邏輯,理應獲得一定的彈性。
更棘手的情況是,孩子之間意見不一:有一個想回家,其他人還想留下來。我們不會訴諸投票,也不會讓多數人決定一切。那麼做只會終止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因為總有雙贏的辦法,而投票並強制執行並不是雙贏。此外,重要的是要理解那個不同意跟隨計畫的孩子的原因。投票往往忽略少數人的理由,而這些理由有時其實比多數人的還要合理。投票可能會讓大家錯失最佳選項。當然,有時候投票是適用的,比如大家事先同意用那種方式來決定,或者沒有時間去找出其他選項時。但如果經常性地訴諸投票,那就等於經常性地擁抱「多數暴政」,而多數人往往很清楚自己是多數(就像我們家的兩個女兒),然後聯手壓制少數(我們的兒子)。
當孩子們對「什麼時候該走」意見不合時,我會努力安撫那個想回家的孩子,再次運用創造樂趣的超能力。我會試著解決讓他不開心的問題──也許他覺得冷、也許他肚子餓。如果這些都沒用,我會鼓勵孩子們彼此協商。我也會提議去吃冰淇淋──這幾乎總是能壓過其他選項。
汽車
汽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情境,需要學會如何掌握。許多孩子「不擅長坐車」,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對於必須被綁在座位上、不知道要坐多久」這件事,他們還沒找到解法。像我們這樣住在郊區,汽車是行動的基本工具,因此想辦法讓孩子覺得汽車是一個舒適的環境就變得至關重要。對小小孩來說,即使是短程旅程也可能造成困擾,因為他們分不清什麼是短程、什麼是長程。
為了讓孩子覺得坐車是件愉快的事,我會把重點放在娛樂、食物和飲品上。平板電腦配上耳機是最簡單的娛樂解法,但我們也會準備玩具或其他讓人感到安心的物品。我們甚至投資安裝了遠端啟動功能,讓冬天上車時不會那麼冷,孩子就不用忍受刺骨低溫。
只要出門超過幾分鐘,我每次都會帶上不易腐壞的點心。既然我們平常就讓孩子容易取得這些「垃圾食物」,那麼出門時順手抓幾盒餅乾或巧克力棒放進袋子裡就很方便。孩子總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喊餓,而就算只是五分鐘的短程,如果兩歲的孩子開始尖叫要吃東西,而你又只能跟他說「我們五分鐘後就到家了」,那整段路程也會變成一場災難。
學校
我和太太白天上班時,有全職照顧者負責照顧孩子。我們的大女兒曾就讀幼兒園和幼稚園,但她選擇不念一年級。整體而言,我們採取「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的模式,讓孩子的學習由他們自己的興趣引導。我們不是在課堂環境中教導孩子閱讀和數學,而是等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使用這些能力的情境時,再介入引導。這種方式的理念是:當孩子先有動機、有興趣時,所學才會真正內化。照顧者每天會安排許多有趣的活動──外出、專案、數位應用程式,任何好玩有趣的東西。孩子們會規劃和烹飪餐點,照顧植物與動物,甚至嘗試創業。這些活動提供了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科學、藝術與公民等各學科的應用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不會讓孩子對這些學科產生反感。任何一門在學校被認為值得教的科目,都可以在家中透過專案活動變得有意義。這些科目成為他們達成目標的工具,而不是被視為童年結束前、進入大學之前必須克服的障礙。
孩子們會和彼此、鄰居的小朋友、表兄弟姊妹們一起社交,也會造訪自主學習中心,以及圖書館、公園等公共場所。我們也會讓他們參加他們有興趣的活動,例如舞蹈和運動。
外出衣著
外出時,我不會強迫孩子穿特定的衣服。如果天氣寒冷,我會把外套、帽子和手套準備好,然後用暗示的語氣說類似這樣的話:「哇,外面好冷,我要戴上手套,這樣手才不會凍僵。」如果他們選擇不戴,我不會繼續追問「你確定嗎?」或是警告他們「你等等會後悔」。重點是讓他們自己去體會「舒適」與「多穿衣服帶來的不便」之間的取捨,而不是把父母的焦慮和期望投射在他們身上。手套會讓手指比較難活動,有些孩子可能寧可手冷一點,也要能自由運用雙手。如果我們會在戶外待比較久,我會把備用的手套和帽子塞進自己外套口袋裡。等他們手真的冷了,我不會責怪他們沒聽我的話,我會直接把手套拿給他們。
遊樂場
當孩子們在遊樂場玩耍時,我們盡量讓他們自己自由活動,雖然其他家長有時會因為「管理孩子們的玩法」而把我們捲進去。常見的情況是,有家長宣稱溜滑梯只能「這樣」玩,或者小孩必須輪流玩某個設施。我會盡量避免介入,但如果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被大人指揮,我會多留一下。我會容忍一點點指揮,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但只要我察覺事情沒有改善,我就會出面。我慣用的說法是:「她沒事。」這句話通常就能讓對方明白,我們不打算遵守他們的「規則」,而且事情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如果這樣還無效,我就會帶孩子去遊樂場的另一區,並讓那個區域變得有趣好玩。
比較棘手的情況是,當另一個孩子──通常是年紀比較大、體型比較大的孩子──跑來說我孩子「應該」分享或輪流。這種時候我同樣會先旁觀,只在我的孩子明顯處理不了時才出手。「她沒事」這句話對其他孩子通常也有效。如果對方堅持要我孩子遵守什麼分享規則,我就不予理會,而不是試圖解釋我們的做法。
打斷對話
我們幾乎讓孩子隨時打斷我們說話。這確實非常惱人。我和太太經常用電話聊天,因為在家裡要進行一段較長的對話實在太困難了。我們的理由是,說話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我們不希望孩子因此有所保留。作為剛開始學說話的人,孩子很難理解他們的聽眾覺得什麼是重要的,所以他們會把腦中浮現的東西直接說出口。我認識很多大人都還沒有學會這種克制能力,會誤以為自己感興趣的事大家也一定會感興趣。
責備孩子不要插嘴,並不會幫助他們分辨什麼話值得說、什麼話不值得說——它只會讓他們變得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當我和太太需要跟其他人談話時,我們的策略是直接但語氣和善地告訴孩子,我們現在需要跟某某聊幾分鐘,等一下再跟他們說話。針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我們會儘量少用這一招,因為我們希望他們感受到被鼓勵說話的氣氛。家庭中針對發言的規則,反映了一種潛在的假設:孩子是二等公民,他們的興趣甚至發言的機會,永遠要讓位給大人的「發言權」。
我們也會反過來尊重這一點。我們的孩子經常會反駁我們的說明,要求我們不要再講下去了。我們幾乎總是尊重這樣的請求,轉換話題——因為如果我們的話沒能傳達清楚,再繼續說下去可能只會讓他們更加困惑甚至煩躁。
幫忙做事
我們不會要求孩子自己收拾,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並不重視整潔,所以如果我們強迫他們清理,這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個任意的要求,會讓從事像畫畫或用沙發墊搭建堡壘這種有點「混亂」的活動變得沒那麼有趣。
我們希望孩子能因為喜歡而去畫畫,並且把我們視為共同參與有趣事物的夥伴,而不是在旁邊碎碎念、讓畫畫變得比較無趣的大人。如果這樣的代價是我們要幫他們收拾,那也沒關係。況且孩子收拾得並不好,我們常常花的時間跟他們收拾完後我們還要補收的時間差不多。再說,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收拾變得更簡單:我會把力氣花在準備容易清洗的顏料、方便一舉收納的大容器,還有可拋棄的材料上。
要求孩子自己收拾,通常比自己收拾還要花更多工夫和時間,而且還可能帶來前述的「四重傷害」(Foul Four)。我自己一個人可以在五分鐘內把整個房間整理乾淨,這根本不是什麼沉重的負擔。我有信心,等孩子大一點,他們自然會因為體貼別人而學會自己收拾;即使他們對整潔本身不感興趣,也會明白維持整潔是一種禮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強迫孩子做家事。我們不想讓孩子從小對整理與照顧家庭產生厭惡與逃避,從而失去對這些事情本身價值的理解。
事實上,整潔也不是絕對的美德。許多認真的藝術家與工匠的工作室都是一片混亂,這樣他們下次回來時可以立刻接著創作。經常性地清理會花掉時間,也會消耗創作能量,甚至讓原本透過工具與材料擺放所建立起來的知識與流程中斷。理想情況下,孩子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空間,那裡可以保持混亂,讓他們的熱情自然延續。
在我們家,我和太太有個共識——只要孩子說想幫忙,我們就會停下手邊的事,想辦法讓他們加入。有一次,我在傍晚趕著把柵欄上色,因為天色快暗了。我女兒想幫忙,但我知道若一邊讓她加入、一邊防止她搞得一團亂,我肯定趕不完。不過我花了六十秒思考後想到,她可以幫忙刷掉柵欄柱上的灰塵。她很開心能幫得上忙,也很喜歡這種「我們要趕快完成任務」的氛圍,我們玩得很開心。
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只要孩子想「幫忙做家事」,我絕對不會拒絕。即使會拖慢進度,或整體工作量變多,讓他們自願參與是讓他們學會珍惜整理與修繕的好機會。現在,我們六歲的女兒會經常主動幫忙收拾,只因為她喜歡看大家對整潔的客廳感到開心。而三歲的孩子幾乎每一餐前都會來幫忙準備。五歲的兒子目前還不太有興趣,但我猜他的時機總會來到,只是他還沒發現自己喜歡的「工作」而已。
紀律與懲罰
我們從不採用紀律或懲罰。最接近的情況,大概是我對我們六歲的女兒說,惹她年幼的弟妹生氣會讓我多出很多事情要處理。這與其說是紀律,不如說是我在請求她多一點理解與寬容。我注意到一個很奇特的現象:要向孩子傳達「理解他人」、對別人寬容、給予懷疑中受益這樣的觀念,竟是如此困難。這是一個如此關鍵的概念,卻很難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起初我以為這是語言的限制,但現在我認為這顯示了文明規範的細膩程度。紀律與懲罰踐踏了這些細膩性,讓孩子更難自行發現它們。
紀律與懲罰,還有一般性的強制,從來無法讓孩子主動做任何事。它們只是提高了選擇其他行為的代價。有許多方式可以提高替代選項的代價,從簡單的體罰或威脅體罰,到羞辱、沒收物品、剝奪特權,或把孩子關起來聽訓。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其他選項太難受而做某件事,他們通常只會做最低限度的努力以換取解脫。他們這麼做是為了取悅管教者,而不是出於自願。這樣產生的學習是淺薄的,只是一種表現,與其他知識的連結也很薄弱。
紀律與懲罰顯示了什麼不是「認真對待孩子」(Taking Children Seriously)。與其透過提高成本來達成某種行為,「認真對待孩子」是透過降低成本來促進理解。具體來說,是透過降低成本來打開自由的空間,使好奇心能夠尋找並發現知識,而有用的知識能形成理解。父母的角色,是降低成本者與自由的促進者。
身體自主權
我們會讓孩子明白,他們擁有自己的身體。如果他們臉上有鼻涕或髒污,我們會徵求他們的同意才幫他們擦乾淨。如果他們不想洗頭或洗澡,我們會尊重他們的拒絕。要讓我兒子願意讓我們幫他洗頭,花了很長的時間建立信任——問題的關鍵在於洗髮精弄到眼睛。現在他會自己拿毛巾蓋住眼睛,直到我們沖乾淨為止。我們花了好幾個月才摸索出這個方法,那段期間他的頭髮聞起來確實不太好聞,但我們認為,為了讓頭髮香一點而在他尖叫時強行把洗髮精抹到他頭上,不值得犧牲我們之間的信任。
我們這項原則最近面臨了一次考驗,當時我們女兒手上刺進了一根又大又深的木刺,看起來開始發炎。她開始因為疼痛而驚慌,我和太太則擔心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來處理。但儘管如此,她還是拒絕讓我們拿鑷子靠近她。我們開始考慮是否得強行處理,這時一位朋友剛好來訪。她的女兒也曾拒絕讓人拔刺,他們則使用了一種外用麻醉藥膏。把藥膏塗在刺的地方後用繃帶包住,木刺最後自己排了出來。我們也試了一下,加上塗些抗生素藥膏,結果問題就這麼無痛地解決了。
拜訪與旅行
當我們去一些以大人為主的場所,比如探親時,我們會想辦法讓孩子可以選擇不參與像是坐著聊天這類的成人活動。我們的主要策略是帶上他們的平板電腦,確保裡面下載了電影和遊戲,這樣在長途車程或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有東西可以打發時間。當然,有很多方法可以這麼做——重點是我們不會期望孩子符合成人對於社交的標準。沒錯,學會忍受無聊是很重要的,但前提是你知道為什麼——例如,你明白坐著聽年長者講那些你沒興趣的故事是一種尊重。但如果孩子不理解這一點,那麼在爺爺面前感到無聊只會讓他們對探望爺爺產生反感,這反而是對尊重的否定。
基於同樣的理由,我們從不強迫孩子向遠房親戚打招呼。強迫式的打招呼會破壞那些能夠建立親密感的連結。同理,對於收禮物所強迫說的「謝謝」,或是因為打翻食物或弄壞裝飾品而被迫道歉,也會讓孩子錯失真正體會感謝與遺憾這些情感細緻之處的機會,因為這個過程被羞愧、恐懼與尷尬污染了。當親人送禮物給我的孩子時,是我說謝謝。我會聊這份禮物有多貼心,也會說說我想像孩子會怎麼使用它。如果孩子弄壞了東西或弄亂了地方,我會盡力補償,但不會讓孩子參與清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本來就已經不容易,出錯是難免的。更何況,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選擇來這裡的,也沒有感到不舒服時可以離開的選項。這些都足以讓我決定,不該再讓他們負擔學習如何在社交場合表現得得體這樣的壓力。
若想要孩子與某些人建立關係,一個好策略是安排在有趣的地點見面,比如遊樂場或科學博物館,這樣孩子就不會一開始就被帶到一個陌生、也許有奇怪氣味、且沒有考慮到孩子需求的房子。另一個策略是準備一個新玩具,在家人家裡揭曉,讓孩子可以玩。有些祖父母可能無法負擔像去水上樂園這樣的大型活動,那麼一個更簡單的替代方案就是帶孩子去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型賣場挑選幾個玩具,再帶回祖母家。這本身就是一趟旅程,而且通常還蠻有趣的。你可以順道停下來吃午餐,然後在店裡東逛西看、仔細挑選玩具。與其對開支感到心疼,不如想想沒去水上樂園已經省下了多少錢。
在家裡,我們也常常去超市或便利店純粹是為了好玩。這些地方對孩子來說刺激又新奇,有很多可以探索的選項,尤其當我們不是為了採買而趕時間的時候。孩子能夠接觸到價格、金錢、以及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存錢這些概念。我們讓他們把幾乎所有想要的東西放進購物車,但最後在結帳時只會真正買幾樣。控制預算的一個好方法是帶他們去慈善商店(Goodwill Store)。我們不會干涉他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也不會在他們弄亂東西時嘮叨——我們只是在他們把東西丟在地上離開後,默默收拾好。我們還常常偷偷在美食廣場吃個披薩,順便自己逛一下店,真的是雙贏的安排。
內心掙扎
某個夏日早晨,我們三歲的女兒突然宣稱她不想再去夏令營了,讓我們大感意外。她原本在那裡過得很愉快,輔導員們都很喜歡她,每次我們去接她時,她都沉浸在和朋友玩耍與各種活動中。她為什麼突然抗拒了?我們問她,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該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其實在各種場合都常發生。例如,我們最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帶孩子一起去健身房。那裡有個有人看顧的兒童區可以讓孩子們玩耍,我們的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但後來,四歲的兒子突然說他不想去了。我們很想強迫他去。畢竟我們看過他玩得多開心,也知道他很可能一去就會再度享受其中。我們試著說服他,但他不為所動,我們最後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強迫他去健身房不只一次。每一次,雖然一開始他會哭鬧抗拒,但一旦開始玩起玩具來,哭聲就轉為歡笑。我們安慰自己這樣做是對的,甚至還有點沾沾自喜,但事實上並不是。
當孩子不願意做那些我們明明知道他們會喜歡的事時,他們經歷的其實跟大人推遲自己明知會喜歡的事情時是一樣的。我們內心的一部分想去運動,渴望那種內啡肽帶來的快感和運動後清新滿足的感覺,但另一部分則抗拒不適、流汗和麻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我們常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自己——逼自己就範。我們逼迫自己「做正確的選擇」。但更好的做法,是去探究那份掙扎,理解問題的根源,試著化解我們內在的衝突。
這對大人來說都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是孩子。注意孩子抗拒的原因,並針對這些原因設法解決,是最基本的策略。我自己常用的一個技巧,是拍下孩子參與某個活動時玩得多開心的影片。當下次再提到這個活動時,我會播放那段影片,提醒他們當時的快樂,讓這段記憶幫助他們在面對內心掙扎時做出選擇。
晚餐
如我在第一章提到的,我們沒有所謂的家庭晚餐時間。每天傍晚下班後,我和太太會互相準備食物,並邀請孩子們一起吃。他們通常會婉拒,我們則會為他們準備他們喜歡的食物。我們不會強迫他們同一時間坐到餐桌旁,而是會在他們家中所在的位置為他們擺好食物。大多數時候,他們會坐在平坦的表面上,因為這樣一邊看平板一邊吃東西比較方便。只有在有客人來訪時,我們才會特地擺設餐桌,但孩子們仍然可以選擇自己想在哪裡吃。我們的大兒子喜歡一起參與對話,三歲的小的則喜歡模仿哥哥。但五歲的孩子不喜歡坐在餐桌旁聊天,我們也不會強迫他。
從這些描述來看,或許會覺得我們對家庭用餐時間不太重視,但事實正好相反。與家人一起放鬆地邊吃飯邊聊天,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我們也希望孩子能理解這其中的價值。因此,我們不希望透過強迫他們與我們共處、吃我們吃的東西,或是在我們面前無聊地坐著,來污染他們對這件事的理解。
睡前時間
如我在第二章所描述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固定的就寢時間。他們對待睡眠的方式和家中的大人一樣——如果累了,就早點睡;如果有有趣的事情,他們就會為了那件事而熬夜。除此之外,當一天的活動感覺差不多結束時,孩子們通常就會自然而然上樓。我們的大女兒喜歡做洗澡和刷牙這些睡前準備,會自己完成;另外兩個則不一定,但只要我們提醒並幫忙,他們幾乎總是願意刷牙。至於讓孩子入睡,通常是讀書或看平板混合著進行,其中一兩個孩子通常會想要有人陪伴,但我們並沒有什麼固定的程序。
一個發人深省的類比
當我大女兒五歲時,我帶她一起進行了一次橫越全國的旅行。我們在機場裡探險、搭手扶梯、嘗試飛機餐點、探索飯店,玩得很開心。透過她的眼睛,我重新體驗了旅途中的繁瑣與壓力,這些都轉化成樂趣,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重新認識了自己作為父親的角色。
她身處一個陌生的地方,周遭充滿她從未接觸過的事物與人。她走出了舒適圈,理應會感到害怕、脆弱與迷惘。我發現自己對她的一些小失誤比平常更寬容、更有耐心。當她在機場的走廊絆倒時,我立刻安慰她,因為我想讓她知道,儘管這裡的一切都很陌生與不同,她的爸爸就在身邊,不只是保護她,更是幫助她用安全又好玩的方式接觸這些新事物。
我突然意識到,旅行途中的生活其實就像在家的生活,只是放大了而已。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的,他們的預設狀態就是脆弱與無知,夾雜著好奇。他們需要學習並接觸那些對大人而言理所當然、但對他們而言全然陌生的生活面向,而他們在這過程中的任何錯誤或誤解,都應該被完全寬恕。
作為父母,我的角色是引導者與保護者,而非管理者。為了支持我女兒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與最終掌握,我需要避免讓她感到緊張、害怕,或對自己感到不好,這點至少與教導她本身一樣重要。
避免自欺的一項試金石
改進需要錯誤修正,而錯誤修正則需要能夠察覺錯誤。許多為了柔化或消除規則而採取的策略,實際上只是掩蓋了其強制性的本質,讓這些規則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持續存在。幸運的是,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檢視一個「減少規則」的策略是否仍含有強制性,那就是把你與孩子的角色對換成你與你的伴侶或配偶。
也許你正在考慮用正向增強的方式讓孩子刷牙。那麼,如果你在伴侶做了你想要的事時大力稱讚對方,他會怎麼想?他是否會對你的讚美起疑,甚至開始覺得你在施恩弄權、態度居高臨下?又或者你打算用點心或玩具作為獎勵來誘導孩子做你想要的事。那麼,如果你這樣對你的配偶,他會怎麼看這種獎勵?他是否會覺得自己被當成寵物對待,好像他只在乎那些點心,而且還蠢到無法理解你為什麼想要他做那件事?
又或者,你想強迫孩子去做一件顯然對他有益的事。如果你「明知道」那是對方需要的,就直接動手強迫你的配偶去做,他會怎麼反應?他可能會抗議說:「如果這真的那麼重要,為什麼你不能把它解釋得讓我心服口服?」你也許會提到你對這個情況有更多的理解和知識,但你的配偶也完全有理由反問:「既然你那麼聰明,為什麼你想不出說服我的方法?如果你說服不了我,那為什麼不能用一種不需要強迫我、但一樣可以達成目標的方式?」
試著想像你的孩子有著和你配偶一樣敏銳的洞察力,能察覺是否被操控:如果你的配偶是你孩子的角色,他會覺得你的行為或語言是在施恩嗎?他會不會用上面這些問題來質疑你,而你能不能給出令他信服的回答?在嘗試實踐「認真對待孩子」(Taking Children Seriously)時,這些問題是一種快速檢視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又引入了強制手段的試金石。
結論
本章描繪了我們家中的生活樣貌,以及我們對一些常見問題所找到的部分解決方式。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確養育孩子的指南。這些例子主要以年幼的孩子為主,因為我自己的孩子年紀尚小,而且年幼的孩子特別難以講理。如果你能在他們身上實踐成功,隨著他們知識與技能的累積,日後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以我六歲的女兒來說,在多數情況下,我可以相對輕鬆地說服她(而非操控她),她通常也會接受我的建議。隨著她持續成長,我預期她將成為我在家中的夥伴,基本行為方面與我的偏好大致一致,並且能幫助將這些價值觀傳遞給她的弟妹。